企業管理之馬太效應 |
馬太效應(Matthew Effect),指強者愈強、弱者愈弱的現象,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、教育、金融以及科學領域。馬太效應,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,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,富的更富,窮的更窮。 馬太效應,名字來自圣經《新約·馬太福音》一則寓言:“凡有的,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”。表面看起來“馬太效應”與“平衡之道”相悖,與“二八定則”類似,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“平衡之道”的一極。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,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:“天之道,損有余而補不足。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余!薄榜R太效應”正是老子思想中的“人之道”思想,而“天之道”可用國家整體意志來比喻,國家意志表現為削弱范圍內強的個體,補足其他弱勢個體,兩者正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,其思想先進性遠超《馬太福音》中的這句話,甚至其出現之早比耶穌基督誕生還要早500多年。
對企業管理而言,馬太效應更多的體現在團隊人員的身上,也給團隊管理制造了巨大的挑戰。
那么如何在團隊管理中運用馬太效應呢?
①對企業自身而言: 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,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
強者愈強的原因除了強者本身的能力素質之外,還有外界認知所造成的影響。
奧運會期間,你會關注哪個項目的銀牌和銅牌得主是誰嗎? 公司銷售面試,面試官會問你銷售能力排名還是問你是否得過top sales?
群眾的目光永遠會聚焦在頂點和尖端上,所以讓強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支持、更多的資源,從而變得更強。
團隊的打造也是一樣,你需要將團隊的競爭優勢極致化。這樣自然會吸引到更好的資源來幫助你維持團隊優勢的打造。
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,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,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。
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,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,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。 對企業員工管理而言: 合理分配資源,彌補個人優劣
造成馬太效應的原因之一就是強者和弱者的資源分配不均。
就如同學校里,成績好的學生會獲得更多的榮譽,會擔任更多班級里或者學校里的重要職務,會更多受到老師的栽培,會更多受到家長的表揚。(會獲得更多的資源)
這樣的資源讓優秀者更加優秀,但同時也會讓其他人感受到不公,從而使優秀者被孤立。所以作為團隊的管理者,在發現了團隊內存在強者和弱者時,要懂得平衡手中的資源,盡量減少員工之間出現“馬太效應”強者愈強、弱者愈弱的現象。
除此之外,團隊中的每個人其實都會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,管理者需要做的是,分析每個成員的個人特點,并幫助其打造屬于自身的專屬優勢。
組員A——表達出眾 你可以讓他做總結匯報;
組員B——邏輯縝密 你可以讓他幫助搭建規則制度;
組員C——思維敏捷 你可以讓他一起參與運營策劃 這樣既可以讓其成為某個領域的強者,也會讓組員感受到自己被團隊需要。在增加了工作的積極性的同時,也可以讓你的團隊能力更多元化。
對企業而言,馬太效應的啟發是: 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,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;要想優化企業管理,就必須合理分配資源,彌補個人優劣。
法則啟示: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,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。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,馬太效應告訴我們: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,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。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,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,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。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,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,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。 |
上一頁:什么是彼得原理?一起來了解下/ |
下一頁:人力資源管理之帕金森定律 |